2013年3月25日 星期一

回家


今年1/19我們回到台灣展開了七個禮拜的返鄉之旅。

20088月來到美國後,每次回台灣總是讓我興奮不已,

除了可以看到許多摯愛的親友,還可以享受許多物美價廉的購物及服務。

當然,最重要的是我和老公終於有機會可以有兩人單獨約會的機會!

來美國將近五年的時間,我們沒有一起上電影院看過電影,

有了孩子後,更沒有兩人一起上餐廳吃飯過,

因著無人可以幫忙顧小孩,我倆總是等到回台灣後才有時間及機會一起出遊。

因此,回台灣對我們有太多的吸引力!!



回到台灣,我們是住公婆家,

很感謝家人們的配合,在我們回台期間總是讓出一間最大的房間給我們一家四口住,

謝謝婆婆及小姑總是貼心地為我們把房間打掃乾淨並空出許多衣櫃空間給我們放置衣物,

謝謝公公、婆婆每天早上總是精心為我們準備早餐,

謝謝大哥、大嫂分享他們的空間讓多多典典有遊戲的地方,

謝謝媽媽及Tina總是在白天我有需要的時候幫忙顧小孩,

謝謝弟弟騎著他的125載我到處辦事情,

因著家人們無私的愛,讓我們每次回台灣總是很快樂。



不過,隨著住在美國的時間愈久,

我似乎也習慣了美國清靜單純的生活。

往往在回台灣兩個星期後,就又開始想念美國….

想念那清靜的空氣,想念那安靜的居家環境,

想念那規律的作息,想念那獨處的安靜….



這一兩年,我開始對回家有了矛盾的心理,

「台灣」是我的家鄉,回到台灣我有無比的自在及喜悅,

但是在台灣我們已經沒了自己的,我們的家當全都在美國,

回台灣無論住在哪,就是有種「客旅」的感覺,

看著房間裡到處擺放的行李箱,時時刻刻提醒著我:之後還是要回美國



回到美國已是深夜,當我們帶著疲憊的身軀走進這租了三年的房子,

突然間有一種回家的感覺

我的心理衝突著、矛盾著,

到底台灣是家還是美國是家?

回家應該是甚麼樣的感覺?



這幾年不斷地搬遷、旅行,讓我對回家有了些新的想法。

或許在未來我們仍無法知道最後會落腳在哪個城市,

但當我們一家四口可以住在一起,有自己落腳的

那個窩就是我們的家….



以前國中對於陳之藩所寫失根的蘭花實在很難體會,

但來到美國後,再讀他的一字一句,

我似乎能了解他筆下的心情及感受了。



身在異鄉,對於家的感受,真是只有遊子們才能明瞭…..


1 則留言:

  1. 處處為家處處家...如妳所言一家四口齊聚一堂,一起歡樂一起移動...停泊的是住處,愛的擬聚與分享的地方就是家....矛盾是必然...隨著美國時間投入愈久..就會離台灣遠一些...和米國近一些...

    回覆刪除